这面旗,就是不灭的火种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展柜中,一面褪色的旗帜静静躺在那里。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眼中,这件文物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抗日救国志士、人民教育家车向忱在西安创办的东北竞存中学的校旗。”范丽红的声音里充满敬意,“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承载着比武器更锋利的力量,传递着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那一刻起,东北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抗争的火种不仅在东北的广袤土地上蔓延,更深深埋藏在每一位流亡者的心底。1935年,辗转抵达西安的车向忱目睹了数以千计随父母逃亡的东北儿童无家可归,甚至沿街乞讨,他在痛彻心扉的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有书念,要让东北的火种永不熄灭!”

??车向忱,辽宁法库人,早年曾在沈阳投身平民教育事业。当时,他拿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全部换成了黑板和粉笔。东北竞存中学的开学典礼,就在西安城角一间陋室里举行。车向忱望着孩子们的眼睛,字字铿锵:“校名‘竞存’,我们要在绝境中竞争、奋斗!既要争学校的存续,更要争东北人民的存续、争中华民族的存续!”

??学生模仿着车向忱的笔体,将“东北竞存中学校”七个字绣在白布上。这面象征“白山黑水”的校旗,从此成了流亡师生的精神图腾。它见证了学生们走街串巷开展抗日宣传,聆听着课堂上孩子们齐声诵读“还我河山”,也望见了大雁塔下他们练习刺杀的身影。车向忱特意借来步枪,告诉学生:“军事训练,也是救国的本领!”

??这所诞生于流亡中的学校,与民族救亡的脉搏同频共振,更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深深契合。车向忱欣然接受地下党员到校任教,让他们以教师身份开展工作;从八路军办事处请来教官,为学生讲授游击战术课。1935年到1945年间,5000余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去,许多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奔赴延安,心里揣着“打回老家去”的滚烫信念。

??抗战胜利后,这面校旗由车向忱的夫人翟重光带回东北。1997年,车向忱的儿子车树实将其捐赠给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车向忱的孙女车红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竞存中学的历史。她说,自己在博物馆参观时,曾在校旗前驻足良久,仿佛看见爷爷在油灯下备课的身影,“爷爷说,教育是播火。这面旗,就是不灭的火种”。

??如今,校旗已满身风霜,可那些裂痕与破洞,在范丽红眼中都是“会说话的历史”。去年,共有467.3万人次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其中超过三成是青少年。他们在展柜前细细端详校旗上的针脚,聆听那些关于“竞存”的往事。留言簿上,有孩子写下:“校旗的破洞像眼睛,看着我们成长。”还有人画了一面小小的红旗,旁边写着:“长大后,我来守护祖国。”这些话语,恰似旗上“竞存”二字穿越八十余载风雨的回响,清晰昭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责任编辑:白云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